蘇繡即蘇州刺繡,與粵繡、湘繡、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蘇州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鄉。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繡用於服飾。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繡的發展。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制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自此,刺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出於蘇繡藝人之手。
蘇繡按品種分,有雙面繡、單面繡﹔按體積造型分,有台屏、牆屏、地屏和大型組合屏風﹔按表現內容分,有人物、寵物、花鳥、風景、靜物。
蘇繡的技藝特色,大致可用 “平(繡面平伏)、齊(針腳整齊)、細(繡線纖細)、密(排絲緊密)、和(色彩調和)、順(絲縷暢順)、光(色澤光艷)、勻(皮頭均勻)”八字來概括,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的繡品。
蘇繡注重運針變化: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打點、戳紗、接針、滾針、打子、擻扣針、集套、正搶、反搶等。
按觀感分可分為單面繡與雙面繡兩類。
蘇繡針法分亂針繡與平繡兩大類。亂針繡作品通常由直斜,橫斜線錯綜組合,交叉摻合而成,再經過一次再次的分層摻色,疏密,直至光、色、形相似為止。而平針繡相對亂針繡來講,線條的排列比較整齊,起針和落針都非常有規律,用這種針法繡出的作品較為平整,在繡制植物尤其是花類時較為常見。
2006年,蘇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蘇州市的李娥瑛和顧文霞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收藏出自蘇州刺繡研究所繡師。
請點擊圖片查閱尺寸等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