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崧 (清,不詳,18世紀末)
字維岳,號秋亭,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寫真法無錫李默,花卉雅潤秀逸,取法惲壽平並兼融日本畫風。嘉慶七年(1802年)東渡日本。諸多畫作由日本畫家收藏,對當時日本畫壇頗有影響。
孫文 (1866-1925)
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廣東香山翠亨村(今廣東中山)人,為醫師、中國的革命家、政治家、中華民族主義者、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
王震 (1867-1938)
字一亭,號白龍山人,浙江吳興人。早年學習任伯年書法,中年後拜吳昌碩爲師。王震長于寫意,善人物、佛像、花鳥、山水、書法,花鳥則長于梅、菊、荷、松、八哥、雞、鶴、雀等。
張爾賓 (1944- )
江蘇南京人,中央文史館書畫研究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南京昆曲社藝術顧問,南京山水畫研究會副會長,南京書畫院研究員,南京博物院特聘畫師,新華社書畫院特聘畫師,江蘇國風書畫院院長,南京市人大代表,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李國楨 (1940- )
安徽濉溪縣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原國家主席楊尚昆訪問東南亞諸國時曾將他的竹筆書法作品作為隨訪的禮品。其作品現已被50多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保彬 (1936- )
蒙古族,江蘇南通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出版有《自然美-保彬速寫集》等十餘种書和畫集,作品在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印尼、港臺等地展出。個人傳略收入《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當代國畫傢辭典》。
馬彩雲 (1956- )
江蘇蘇州人。於蘇州刺繡研究所從事研究及管理工作長達四十餘年的頂級繡師。曾多年與李娥瑛大師、顧文霞大師一起從事繡制傳統針法研究工作。作品曾獲全國工藝美術金杯獎。
陶冷月 (1895-1985)
字咏韶,號鏞、宏齋、五柳後人、柯夢道人。傳統山水畫繼承四王,並兼採各家之長,但最具代表的是兼融中西技法的月景山水畫。以毛筆、宣紙為媒材,透過積墨法與自創的「淺碧」法,呈現西方繪畫的光影流變與遠近透視,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上將之稱為「新中國畫」。因畫中常有一輪圓月,故被同校外籍老師稱為Prof. Cold Moon,此後改名為「冷月」。
常玉 (1901 - 1966)
生於四川,少年時就讀上海美術學校,1919年赴日時在東京展出其書法作品,獲當地刊載推薦。1920年赴法國留學,與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等成為中國最早期的留法學生之一,作品被法國畫壇注意及收藏,並於多間畫廊展出。1948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個展。1964年在台舉辦個展。2011在香港羅芙奧春季拍賣會《五裸女》以1.28億港元成交,一舉打破華人畫家油畫拍賣紀錄。